|
|
|
|
"迷流"电流的介绍 |
1.“迷流”即杂散电流 初次听到“迷流”一词,不知“迷流”是何种电流,以为是一种新发现的电流,听完从德国学习回来的工程师解释后,才知“迷流”就是杂散电流. 远在上海地铁工程建设前,安装公司就参加了防杂散电流腐蚀的输油管道工程的建设.那是在江苏某地的一个军事基地,几公里长的埋地输油管道,使用没有几年,输油管道就发生了腐蚀穿孔.后来请南京某研究对输油管道沿线进行勘察,发现输油管道经过一个采石场,采石场的直流牵引车工作时,土壤中的电位就升高,输油管道通过两个不同的电点位时,输油管道就有电流流动,此电流不是人为施加的,是采石场牵引车的直流电源流散过来的,它不是从一点流入,另一点流出,而是从多点流入.哪里电阻小,就从那里流入;哪里电阻小,流入的电流就大,根据此特征,故称之谓杂散电流. “迷流”一词是日本人创造的,从表面看,此词和杂散电流的现象很贴近.进一步分析,是不确切的,因为它不是迷失方向的电流,哪一个直流电源产生的电流,此电流必然要回到那个电源,电流是不会迷失方向的. 我认为与其称“迷流”,不如称为“散流”更为确切.因为它是自由散漫的电流,不排队走指定的道,而是分散走各种道,但流出去的电流,必定全部回到电源,是不会迷失回家的路的. 本扎记仍沿用目前被人们认可的“迷流”一词. 2.直流电压越高,迷流越大 迷流不是新发现的电流,远在上海有轨电车未取消前,途径电车轨道的自来水管不断因迷流而发生腐蚀穿孔。江苏某地军事基地发生的迷流腐蚀,也是上世纪公司80年代的事,说明我国对迷流早已有研究。但由于以前直流电压不高,其危害性不十分严重,地铁的直流电压是1500V,其产生的迷流远大于电车和采石场直流牵引车产生的迷流,因此在地铁工程中作为重要课题来研究。 3.地铁防迷流的措施是绝缘 江苏工程为了保护输油管道,降低迷流产生的电腐蚀,埋地输油管道采取三布三油绝缘包缠(即用浸透柏油的三层玻璃丝布包缠),降低迷流的流入量.这里用“降低”一词,其原因,再优良的绝缘体,也不可能做到绝缘电阻无穷大,只要绝缘电阻不是无穷大,迷流就会流入,仅仅是数值大小而已. 江苏工程为了进一步降低电腐蚀,增加了牺牲阳极的方法,此方法是有效的. 4.“过渡电阻”、“泄漏电阻”、“绝缘电阻” 从地铁设计文件中了解到:地铁防迷流的绝缘指标有如下几种表达方式: 1)过渡电阻——地铁走行轨与隧道主体结构(或大地)之间的过渡电阻,在无任何设备、电缆连接之前应大于15Ω••••km。 2)泄漏电阻——走行轨对迷流收集网的泄漏电阻值应大于10Ω•km。 3)绝缘电阻——电缆桥架的支架和隧道主钢筋之间的绝缘电阻应大于10kΩ。 通过施工实践证,对上述三种电阻值我有不同的看法。 首先对“15Ω•km”或“10Ω•km”的含义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,这是一个什么值?有人认为它表示走行轨每公里的绝缘电阻为15Ω(10Ω)。那末走行轨为500m时,绝缘电阻为多少?在质量员培训时,有人说是7.5Ω,立即遭到反对,因为走行轨越短,绝缘电阻应越大;又有人说是30Ω,也立即遭到反对,因为没有理论根据;有人说不变,更是不成立。 “15Ω•km”是个什么值?如何测量?地铁设计文件中没有说明。 在质量员培训课上,王常余高工对电缆的绝缘数据作了如下的说明:某电缆在20℃时,其绝缘电阻为224MΩ•km,并不是说,把1km的电缆在施工现场放开后,测量它的绝缘电阻为224MΩ,而是用10m(或15m)长的电缆,在实验室的条件下,测出其绝缘电阻,例如为22400MΩ,再换算到1km,即为224MΩ,此值并非电缆的真正的绝缘值,而是一个换算值。 对地铁而言,“15Ω•km”的指标也是一个换算值,不是对1km长的走行轨实测的结果,要检查走行轨选用的绝缘方法是否符合15Ω•km的要求,也是在实验室的条件下进行的。 对换算值仅15Ω•km我认为太低,起码可提高1000倍的绝缘值。 走行轨与隧道主体结构(钢筋)之间的绝缘电阻,随轨道的长度、环境温度、湿度变化而变化,轨道越长,绝缘电阻越小;环境温度越高,绝缘电阻越小;湿度越大,绝缘电阻越小,无法用换算值作比较。 每一只电缆桥架支架对隧道主钢筋的绝缘电阻要达到10kΩ 以上很容易的。只要用加尼龙套管的膨胀螺栓固定即可。但当桥架连成一体后,我们发现桥架支架对隧道主钢筋之间的绝缘电阻,即使用万用表测量也降到零,因为混凝土也是导电的,尤其是在潮湿的情况下。
|
|
上一条:电缆桥架正确的接地干线处理方法 下一条:总结六类布线六大注意事项 |
|
|